建昌帮药业官网 建昌帮药业官网
江西日报重磅报道:“建昌帮”的前世今生
阅读 | 发布日期:2020-06-23 15:17:47

2018.11.21001.webp.jpg


       11月16日《江西日报》B1版重磅报道《“建昌帮”的前世今生》,以上为版面截图。


       全文如下:


“建昌帮”的前世今生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医药是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被誉为“千年古邑”的南城县,诞生过一个颇为活跃的中医药行业组织。它与樟树药帮一起被称为中医药的“江西帮”,跻身全国中医药“十三帮”行列。它曾经空前繁荣,在中国南方药业市场有着垄断性地位,却又很快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


       它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昌帮”药业。


2018.11.21002.webp.jpg


       一位东晋道人留下的医药学著作,成了诺贝尔奖得主的解惑钥匙。以此发端,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探索,建昌药业成帮。


       2015年12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在主题为《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演讲中,提到了一位东晋时期的人物葛洪。她说,在面临研究困境时,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读到一则“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由此改用新的提取方法,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这则给了屠呦呦灵感和启发的文字出自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意思是放在手肘背后,随时应急的药方。


       葛洪,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道士,相传与南城县有过交集,并在麻姑山留下了神来之笔。《道光南城县志》记载:“洪见天下已乱,避地南城麻姑山。有葛仙丹并相传,洪于此炼丹故名。”更早前,明代画家马徵在《麻姑山图》中也绘有葛仙丹井。葛洪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有一部被收入《四库全书》的神怪作品《神仙传》,记录了92位当时流传的神仙故事。书中有一位“已见东海三次变桑田”的麻姑仙女,就是来自于南城县境内的麻姑山,这也是“沧海桑田”典故的由来。曾任抚州刺史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据此写了一幅书法作品《麻姑仙坛记》,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2018.11.21003.webp.jpg

葛洪炼丹图


       由于年代久远,一边炼丹一边搜集神话故事的葛洪鲜为世人所知,但是他精晓医学和药物学的过往,以及留下的医学著作,不仅解了屠呦呦遇到的医学难题,还成为南城中医药的源起。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旴江医学纵横》一书中提及:葛洪在南城的医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人们对药物制备和应用的认识,这为后代建昌药业的兴旺起到了开创性的历史作用。


       抚州中医药学会会长、对“建昌帮”文化有着深厚研究的胡志方教授向记者介绍,南城的医药文化在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不断得到发展,积累了近千年的药物加工制备和经营销售经验,逐步形成优势与特色,最终臻于成熟状态。


       胡志方的观点可以在历代众多史料中找到依据。宋代知名学者袁燮在《建昌军药局记》中写道“追求良药,反对药不及精、增损剂量、牟求私利”。由此可知,宋朝的官府重视药业发展,专门设立药局进行管理,药商注重药品质量和药业信誉。在元代,旴江流域(抚州地区)涌现了数以百计的名医群体,形成了当时独具特色的旴江医学体系,医药合一的特性进一步推动了药业的发展。元泰定年间,时任太守萨瑞斋收集前人单方、验方编撰成《瑞足堂经验方》一书,这本著作在我国古代医药学史上具有较高价值,充分显示出当时对药物的认识和应用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人们不仅能够制备出各种药物剂型,而且对每一味药的加工炮制和用药都非常细致规范。到了明清时期,以旴江医学为推手、药业采购和销售渠道为核心,建昌药业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


2018.11.21004.webp.jpg

雷公刨


       沿着历史长河的脉络,可以发现:随着建昌药业的不断发展,药材交易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药材运输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共同的利益驱使着原本各自为战的药商群体自然凝聚,一个有着典型地方特色的药帮逐渐成形,在中药界被称作“建昌帮”。


       从鼎盛到衰落,昔日王城已难觅踪迹。战乱年代众多被迫迁居的药商,成为“建昌帮”的传播使者,名号蜚声海内外


       1368年是个改朝换代的年份,随着朱元璋黄袍加身,宣告大明开国,统治中原近百年的元朝正式终结。时年九月,几经更名的南城又一次换了新名号:建昌府。由此,开启了长达150年的王城岁月。


       最先踏上这块土地的是明仁宗皇帝的第六子荆宪王朱瞻垌。他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来到此地就藩,生活了17年,明正统十年(1445年)迁往湖北蕲州。半个世纪后的弘治八年(1495年),朱元璋六世孙益王朱祐槟封藩建昌府,大兴土木,建成了南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府第——益王府。从朱祐槟算起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益末王朱慈炱为止,这座王府共世袭了八代王位。


       益王封地的荣耀给建昌府带来了王城的地位,也为建昌药业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祐槟喜欢研究医药。他不仅从京城带来了御用药典,还在益王府内设立医学(校)、良医所,招聘建昌府本地的良医为其所用。《道光南城县志》里就记载了一位知名医药名家程式,并对其评价甚高:“以医名,凡诊治无不神应。”


       到了清乾隆年间,随着朝代的更迭,几经变更用途的益王府已经不复昔日的光辉,建昌药业则迎来了鼎盛的时光。诸多史料记载,这个时候大规模的药业群体已经成形,建昌府的药材交易空前繁荣。当时中药界有一句顺口溜“南城客,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一点都不夸张。那时建昌药商前往全国各地的药材产地定购药材,常常以预付银元、钱庄票证抵押等方式,包山订购整座药山的药材。建昌药业强大的影响力,还吸引南方各省市的药商前来这里交易。当年的旴江河里,装运药材的船只川流不息,整座城都弥漫着中药的芳香,盛况空前。


       建昌药业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1913年,民国二年,建昌府名称改回南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军阀混战、战乱频仍。再往后,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军事重地,南城受到日军飞机连番轰炸,城市几成废墟。大批药商、药工远走他乡,建昌药业受到致命打击,进入长达百年的沉寂。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出走的药商们把“建昌帮”的传统带到了各个地方,与更早前就在各地经营药材业务的“建昌帮”成员互相交融,日渐衰落的建昌药业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将“建昌帮”的名号传播得更远。从周边的福建、湖北到千里之外的重庆、上海,再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建昌帮”的印记。


       几年前,南城县从事地方史研究的退休干部周春林在搜集“建昌帮”史料时,发现目前最早有“建昌帮”文字记载的资料出自湖北汉口的《夏口县志卷十二商务志》:“据《民国七年汉口总商会新举各帮会员名册》,所列各帮行名目尤夥,江西字号帮:江西建昌帮、江西抚州帮、江西吉安帮……”在《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昆明商业团体组织及活动概略》一文中也有“江西帮”“建昌帮”的记录。


2018.11.21005.webp.jpg


       透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窥见文字背后的信息:散落在各地的建昌府药商、药业从业人员从来没有忘却自己的身份和建昌药业的传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飘扬着一面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光辉旗帜。


       中医药的国内先进,就是国际先进。无论是高校学子还是企业学徒,他们在不同环境里传承,拥有同一份属于民族的骄傲。


       生于1997年的杨孟娇显得比其他班的同学要更忙碌一些,听专业讲座、频繁出入实验室、参与各种讨论。身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建昌帮药业试点班”的首期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从完全不知“建昌帮”,到现在成了“建昌帮”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对此,杨孟娇感触颇深:对“建昌帮”的历史文化了解越多,就越想把古法技术传承好,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杨孟娇是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旴江医学、“建昌帮”药业传承人培养计划中的一员。从2017年开始,该校分别从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择优挑选50名新生,集中优秀师资,通过请专家讲座、见习期提前、跟师跟班等方式实施重点培养,并借助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旴江医学、“建昌帮”药业传承的中坚力量。


        距学校百里之遥的南城县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同样年轻的学徒工崔家泉正在不厌其烦地进行中药切片的刀工训练。崔家泉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在他身上,也能看到比同龄人更加深重的责任感。


       自然成帮的建昌药业,有约束无帮规,有独特炮制工艺方法体系却不立文字,多种因素给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增加了不少难度。建昌传统中药炮制方法是历代从事医药业的人们不断积累丰富,经过一代代老药工的口传心授,“建昌帮”以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经营销售两方面特色著称,其中传统炮制风格包括:工具辅料独特、工艺取法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并且在辅料和炮制工艺方面都极为讲究,所以在学习中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建昌帮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和南城县麻姑山的“建昌帮展示馆”,都可以看到一把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的刀具,这种用来切药片的刀具与樟帮的小汉刀、禹帮的满月刀被公认为全国中药加工三种主要刀具,它有一个属于“建昌帮”的专业用语:建刀。药界过去有“见刀认帮”“刀法不同,建刀更有用”的说法。“建昌帮”还有另一种独门秘器:雷公刨。药工们在此基础上独创的“刀刨八法”,体现了“建昌帮”中药材加工技法的最高水平,对我国南方药界影响甚深。“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对于“建昌帮”的传承与重振,胡志方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首先要从现代全球视野来看中医药行业,中医药和陶瓷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要充分运用好包括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在内的五大资源优势。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医药结合,医知药情,药为医用。在历史上,旴江医学的名医和“建昌帮”的药师相辅相成,许多名医都是前半生经营药材生意,后半生从医。因而,自古就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时隔4个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正式确定中医药强省战略。


       2018年6月23日,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四届夏季峰会在南昌召开,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江西中医药产业,吸引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研讨新时代中医药国际化。


       10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抚州召开。1200余位专家、学者及中医药界人士齐聚“建昌帮”药业诞生地,通过举行多个论坛和高端对话等形式,畅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未来。这也是中医药界与社会各界共同携手、全面推动中医药及相关产业振兴发展的一次盛事。初冬时节,在“建昌帮”药业发源地的南城,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中医药项目建设场景。这座昔日的王城,正在持续发力,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努力重振“建昌帮”曾经的繁盛。


       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责任编辑:曾璐


电话:0794-7222866 |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三工业园区